『永續旅遊』淡蘭廊道-24節氣地方之美-夏至 |蘭陽平原
夏至典故:
夏至,是二十四節氣之一。每年6月21日前後(20日~22日),太陽到達黃經90°時開始。是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。西元前7世紀,古人用土圭量日影,夏至這一天日影最短,因此把這一天稱作「夏至」。
夏至由來與傳說:
陽光之最與綠意之盛-天地陽極,草木茂盛:夏至是陽氣最盛的節氣,萬物繁茂、田疇碧綠,是自然界生命力的展演。宜蘭地區稻浪翻滾,海風送涼,是農人期待與辛勤的交織。
日長夜短,時光正濃:蘭陽平原白晝可長達14小時,讓人們得以擁有更長的戶外時光,也更貼近自然節奏。
看見~穿越北臺灣淡蘭廊道(古道)地方之美
我們以24節氣主題來分享~跨越北台灣四百年的古徑『淡蘭廊道』並以攝影、插畫、書法、篆刻型態來介紹地方特色之美
淡蘭古道歷史背景
淡蘭廊道(古道)是泛指清朝末期到日治時代初期(約十九世紀期間),淡水廳到噶瑪蘭廳間(現今臺北、基隆、桃園到宜蘭)的山區主要交通道路系統,範圍橫跨現今北台灣的四個行政區(新北市、基隆市、臺北市、桃園縣、宜蘭縣)。 這段期間正是北台灣漢民族開始由西部往東部發展的黃金時期,為了克服臺北與宜蘭間地理的障礙,清廷的官方政策與先民拓墾的韌性,不斷在北台灣山嶺上留下路跡,淡蘭古道成為北台灣這段開拓史的見證。日治時期後,因鐵路、公路的開通,古道漸漸的失去其原有功能,除了部份開闢為鐵公路使用外,其餘皆逐漸隱沒在荒煙蔓草之中。
這次節氣要為大家介紹 宜蘭蘭陽平原的前世今生
淡蘭平原線-蘭陽平原的歷史演變
蘭陽平原是台灣東部最早開發的地區,在漢人尚未進入前,蘭陽平原為平埔原住民噶瑪蘭族活躍的區域。西班牙探勘時稱此地為「Cabaran」,而伊能嘉矩則記錄噶瑪蘭語中「噶瑪蘭」應為平地人之意。故早期宜蘭被稱為「噶瑪蘭」、「蛤仔難」。
蘭陽平原的開發歷史,可追溯到公元1776年,林元旻由烏石港北邊的河流上溯,成功入墾淇武蘭(今礁溪鄉),為漢人入墾蘭陽平原最早者。
公元1796年時,以吳沙為首的福建漳州府移民兩百多人的共同墾殖,當時為侵略噶瑪蘭人,故從今日的頭城為起始點,漸次建立了以「圍」、「結」為單位的聚落群,顯現出聚落的防衛功能,頭城之名由此而來。宜蘭縣志記載:『惟當時 {吳沙}使用火器甚猛,平埔族終於不敵潰走,撤至西勢之哆囉美遠、珍仔滿力、辛仔罕三社為後圖,吳乘勢侵入,沿途無敵,遂入頭圍。』
走讀蘭陽平原與夏至同步漫遊
夏至,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盛宴,也是生活智慧的開始。在這長日無邊的節氣,我們邀你一同走進蘭陽的稻田、踏上淡蘭的石階,感受土地的呼吸與時序的律動。
讓我們用雙腳記錄節氣,用心感受節氣印章的文化意涵——在盛夏之中,找回與自然共鳴的節奏。
- 早晨探訪古道,傍晚漫步水田:蘭陽平原擁有許多田野小徑與濱海濕地,適合在白晝拉長的夏至時光中,規劃一日微旅行。
- 自製蘭陽風味消暑茶:使用當地金棗片、香茅葉與蘭陽綠茶冷泡,是天然又具地方特色的消暑飲。
- 觀察日影變化,親子節氣體驗:夏至的日影最短,是觀察太陽角度、認識節氣變化的絕佳時機,也可搭配「節氣印章DIY」進行家庭式文化體驗。
作者簡介:
24節氣夏至與藝術的結合-攝影
林洺綸 老師
FB |IG
24節氣夏至與藝術的結合-篆刻
製章: 司徒長卿
印文: 夏至 字體:大篆
石材:壽山高山石 尺寸: 2X 2X6 cm
邊款:辛丑夏 長卿作 半夜驚嵐椻旗苼 朝聞遠鴉方初醒……
夏至節氣詩詞:
《夏至》長卿
夜半驚嵐偃旗旌,朝聞遠鴉方初醒。
狸奴幾下偷翻書,何時聽得螗蜩鳴?
夏至習俗:
「夏至節」古時又稱「夏節」,它不但是一個重要的節氣,還是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。在清代以前的夏至日,全國放假一天,而宋代百官還會在夏至時放假三天,遼代則是「夏至日謂之『朝節』,婦女進彩扇,以粉脂囊相贈遺」。彩扇用來驅熱,香囊可驅蚊抑臭,可見古人對夏至的重視。
夏至節氣飲食及養生:
夏季是陽氣最旺盛時氣又是多汗的季節,人體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,出汗多,則鹽分損失也多。若心肌缺鹽,心臟搏動就會出現失常。另外夏至時節的飲食調養同樣重要。這一節氣容易心火過旺,吃些味苦的食物有助於削減心火。中醫認為此時宜多食酸味,以固表,多食鹹味以補心。古代養生學還認為:夏至伏陰在內,飲食不可過寒。因為夏至時分,人體實際上處於外熱內寒的狀態,所以冷食不宜多吃。少吃尚可,貪多則定會寒傷脾胃,令人吐瀉。西瓜、綠豆湯、甘蔗、烏梅可解渴消暑,但不宜冰鎮食用。
夏至時節最好選擇在河湖水邊、公園庭院等空氣新鮮的地方放鬆運動。可以散步、慢跑、練太極拳等,不宜做過分劇烈的運動。若運動過激,可導致大汗淋漓。汗泄太多,既傷陰,也易損陽。
延伸閱讀: